来源:共同体研究院 作者:共同体研究院 发布:2025-01-09 点击量:
一、创新背景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高校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阵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同样是高校思政工作的主线,要准确把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加快教育现代化和建设教育强国的内在要求,始终坚持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贯穿办学育人全过程,武汉纺织大学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重大政治责任和光荣职责使命,实施“一基地四中心”建设计划,积极申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的省级、国家级立项,努力打造“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研究中心”、“非遗传统文化润疆中心”、“经纬同心文化育人中心”和 “青藏高原畜牧业产学研融合中心”,坚持推动职能职责向主线优化,工作举措向主线发力,人员力量向主线加强,科学研究向主线瞄准,教育教学向主线转化,社会服务向主线聚焦,办学成效向主线对标,有效增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行动自觉,为推动学校和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作出贡献。
二、主要做法和工作成效
2024年6月,学校成立武汉纺织大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推动我国宗教中国化研究院,作为学校统筹管理下独立运行的二级研究机构,学校党委副书记、统战部长黄国辅教授担任研究院院长,旨在调动学校多方力量,共同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政策和实践研究,为推动学校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提供智力支持。研究院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体系和实践体系,整合学术资源,壮大科研队伍,创新研究方式,努力建成集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与智库为一体的学术研究高地和创新平台,并积极申报、力争获批“湖北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的省级、国家级立项。
(一)打造“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研究中心”
学校依托马克思主义学院,以理论为纽,立足学校学科优势,积极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坚守思政课程主阵地,引导学生共筑精神家园。学校充分发挥思政理论课的价值引领功能,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元素融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史》等必修课中,并针对本科生开设四史类课程选修课程,帮助学生理解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中华文化,让学生深刻领会经由交往、交流、交融而形成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是推动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的立足点。必修课与选修课的组合、本科生与研究生的贯通式课程教育,共同构建了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课程体系,有效发挥思政课的主阵地作用。探索“一体两翼”新格局,孵化民族理论和实践成果。学校高度重视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研究和实践工作,2024年,聚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组织申报校基金特别专项9项,加速孵化一批理论研究成果,同时,积极组织马克思主义学院师生研究团队赴鄂西等民族地区调研支教,为恩施、神农架地区区域发展和精神文明建设献计献策。凝练了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体,以构筑大学生共有精神家园和党建引领民族地区乡村振兴为“两翼”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一体两翼”格局,将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构建人才引育生态链,为中心发展提供持续动力。学校积极构建引才、聚才、用才、服务人才的人才工作生态链,“盘活存量”、“培育增量”,引导“老教师”凝聚研究方向,形成专业研究团队,引进相关研究领域“新人才”,如学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推动我国宗教中国化研究院首席专家、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肖述剑等一批中青年人才,已形成颇具特色、年龄结构合理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团队和逐步成熟的人才培养路径。
(二)打造“非遗传统文化润疆中心”
学校依托校知联会副会长、无党派人士叶洪光教授牵头的非遗研究中心,以传承为媒,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非遗援疆,推动边疆地区经济产业发展。新疆博州是湖北省对口援疆地区,学校非遗研究中心按照文旅部《“十四五”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规划》等相关文件要求,配合乡村振兴、社区治理等国家重大战略,与新疆博州文化馆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按照“强基础、拓眼界、增学养”的基本要求,培训纺织类非遗传承人,帮助博州绣娘创新设计少数民族刺绣产品。自2022年6月至今,举办了四期“牵手博州•绣美边疆”绣娘培训班,培训学员累计八十多人次,覆盖蒙古族、哈萨克族、维吾尔族及回族等多个民族。通过培训实践,将蕴含荆楚特色的汉绣、英山缠花、阳新布贴等非遗技艺与博州当地非遗技艺互鉴融通,真正实现了民族刺绣技艺在学习中创造,在创造中传承。学员社会知名度和影响力不断增加,参赛作品屡获大奖,产品在市场上广受欢迎。文化润疆,加强鄂疆两地文化交流。学校非遗中心派出团队连续参加七届中国纺织非遗大会展示纺织非遗研培及创新作品,参与“新疆是个好地方”对口援疆19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展,如以汉绣锁针绣和阳新布贴技艺装饰制作的牛角纹和月亮纹抱枕、餐垫,用蒙古族、哈萨克族、维吾尔族及回族元素分别设计绣制的四个系列八十多件套家纺产品等,与传统刺绣一起进行展示。让博州市民近距离接触荆楚非物质文化遗产,加强两地文化交流。2024年6月,还将“鄂博情深”援疆作品带到了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展览,鄂博两地传承人共同合作的创新成果深受各民族群众的喜爱。学术兴疆,通过学术对话加强鄂疆两地非遗传承与发展。学校非遗团队与来自中国艺术研究院、新疆大学、新疆师范大学、中国工美行业、新疆服装设计师协会的专家及六十余名全国各省市传统纺织刺绣技艺的传承人举办“对话非遗——纺织刺绣与现代生活”专题研讨沙龙,着力推动鄂博各民族文化传承保护、互鉴融通,不断增强中华文化的时代性、包容性和共同性,取得了非常显著的成效。近几年中心完成文化和旅游部国家艺术基金项目《民间挑花“双创”设计人才培养》、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项目《湘鄂西部土家织锦的传承与产业开发研究》等国家级省部级项目多项;完成《土家织锦的文化生态与视觉艺术》《挑织成花:湘鄂西土家织锦文化研究》等专著;学校非遗中心主任叶洪光荣获2020年度中国非遗传承创新功勋模范人物奖,获评2022年度中国纺织非遗推广大使。
(三)打造“经纬同心文化育人中心”
学校依托共青团组织,以文化为介,聚焦师生精神文化需求,推动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以专题思政教育作为爱国主义教育的主阵地。学校积极创新拓展思政教育形式,以“青年大学习”、“学习荟”等为抓手,定期发布民族团结专题教育学习任务,指导督促学生开展学习,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深刻理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科学内涵和“十二个必须”蕴含的道理、学理、哲理,坚持基层团组织和学生骨干学习制度化常态化。以第二课堂活动作为民族团结教育的主渠道。学校积极营造民族团结进步文化氛围,以丰富多彩、参与广泛的校园文化活动加强民族文化交流、促进民族团结教育。策划创作编排《砥砺奋斗•强我中华》主题音乐团课,通过“情景式演绎+艺术性呈现”等形式,系统展现党领导下青年运动的百年征程,将党的创新理论以更高效的方式送到广大青年身边,得到省委主题教育省委第十三巡回指导组充分肯定。在中秋、端午等中华民族传统节日等设计制作有关网络宣传作品,举办“我们的服饰”民族文化节,成立学生文化交流社团,开展系列民族文化交流讲座、各族学生访谈互动等活动。学校非遗社团项目获评第十四届中国青年志愿者优秀项目奖。以第三学期和日常实践作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主场域。以第三学期和日常实践为依托,引导和帮助广大青年学生在实践的“大思政课”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学校积极组织西藏、新疆籍学生开展“民族团结我践行”社会实践活动,组织学生到民族地区开展国情考察、理论宣讲、志愿服务等工作,当好民族团结进步的宣传者、示范者和践行者,每年扩展带动100余支团队、5000多名学生参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相关活动,1支团队获评全国“三下乡”社会实践“优秀团队”,学校获评全国优秀单位。组织开展“在行进中感知中国”实践故事分享会,让更多学生在实践中锤炼意志和品格,升华爱国情怀。大力推进大学生“西部计划”,每年组织动员30余名毕业生赴新疆、西藏、四川、甘肃等地工作,用好“西部计划”实施20周年契机,开展往届“西部计划”志愿者寻访活动,“到西部去、到基层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成为全校学生的共同心声。
(四)打造“青藏高原畜牧业产学研融合中心”
学校依托民进纺大支部主委、湖北省产业教授游锡火所创办的李时珍全健康研究院,以科技为点,激活动力凝聚民心,服务“一带一路”和新疆、西藏等高原多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推行青藏高原畜牧地区高效绿色健康养殖新模式。中心结合学校科研、智力优势,抓项目特色,把青藏高原特有动植物开发保护、草地畜牧业、草地生态保护及利用等作为科研工作重点,集中力量攻关,研究开发了六味止痛胶囊制剂,十三味红花丸的工艺和质量标准、青藏高原特有新型生态经济药食两用树种俄色树的可持续综合开发利用,推广绿色无抗养殖新技术及模式,降低养殖成本,提升畜禽质量,打造具有本地特色的绿色有机农畜产品品牌,推动国家绿色发展先行区建设,带动畜牧业的发展。推广青藏高原畜牧地区人兽共患病防控新方案。包虫病不仅是存在于青藏高原的一种疾病,它更多的关系到社会公共卫生问题,已成为我国西部农牧民群众因病致贫、返贫的重要因素之一。2006年,游锡火带领团队投入到包虫病的防控,尤其是犬包虫病防控药物吡喹酮咀嚼片的研制工作中,与新疆畜牧科学院签约全国科技支疆《犬用诱食性吡喹酮新剂型的研制与应用》项目,并开展联合攻关,并产业化推广应用。经过十年的研究并经大量临床验证,该产品对犬细粒棘球绦虫驱除率达100%,自动吞服率90%以上。以防控药品为基础,建立新型包虫病防控药物、诊断试剂、包虫病管理云平台、智能自助取药机、智能药盒的“五位一体”的物联网智能包虫病防控管理系统,创建了“犬犬投药,月月驱虫”的智能综合防控技术体系,处国际领先水平,填补了国内外技术空白,列入农业农村部、卫健委等包虫病防控的单一采购源产品。推进“一带一路”畜牧业国际创新合作新思路。2021年,经农业农村部批准,游锡火牵头建设“中国—中亚人兽共患病防控专业科技创新院”,担任秘书长兼执行院长,包括世界卫生组织包虫病预防与管理合作中心、中亚高发病成因与防治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动物包虫病参考实验室、哈萨克斯坦国立农业大学、吉尔吉斯国立农业大学、蒙古国兽医研究所等国内外高校、科研院所、社会组织与企业共同组建,是人兽共患病防控协同创新平台,为推动“一带一路”国家包虫病联防联控,解决公共卫生问题发挥重要作用,为人兽共患病防控国际合作提供技术支撑。在游锡火的积极推动下,武汉纺织大学成立了李时珍全健康研究院,建有实验室和先进的实验仪器设备,涉及药物开发、天然产物和合成生物等领域,游锡火被聘为院长。研究院同时组建创新团队负责硕士研究生的招生和培养,先后申报了10多项发明专利,承担“十四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中国农业科学院国际合作项目等多个国家和省部级科研项目,打造了青藏高原畜牧业产学研融合中心,以科技创新为驱动,以绿色发展为理念,以国际合作为平台,为推动青藏高原乃至一带一路”畜牧业的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
三、推广措施或计划
(一)进一步加强“理论铸牢”,建设中华民族共同体学术研究高地。充分发挥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研究中心作用,建立和完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理论研究的学科和学术体系,鼓励学校多学科共同参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创新学术研究组织方式,围绕重大基础性问题和重点难点问题开展有组织的科研,加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理论研究新型智库和人才队伍建设,着力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不断走向深入。
(二)进一步加强“文化铸牢”,培育各族群众的中华文化认同素养。充分发挥学校特色学科优势,继续以刺绣培训、非遗展览、学术研讨为桥梁,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传承中华文化基因,展现中华文化智慧,提升边疆各族人民对中华文化的理解、审美、感知能力,服务推动产业发展,促进各族群众文化交流交往交融,凝聚起建设“文化润疆”的强大合力,让中华优秀传统刺绣文化通过保护、传承、创造,借助设计的力量得到充分展现,绽放新的时代光彩。
(三)进一步加强“实践铸牢”,推动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工作。充分发挥共青团组织和校园活动的重要作用,紧扣“中华民族一家亲,经纬同心共筑中国梦”总目标,聚焦师生精神文化需求,围绕理论普及宣讲、促进乡村振兴、民族团结实践、学子成长成才等主题,丰富拓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社会实践活动的品牌内涵,引导学生在躬身实践的大思政课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用实际行动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贡献青春力量。
(四)进一步加强“经济铸牢”,支持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充分发挥高校人才荟萃、智力密集优势,落实党中央关于兴边富民、稳边固边战略,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推动各民族共同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实际行动,坚持把加快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作为解决民族问题的根本途径,聚焦经济建设中心任务,针对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实际,助力“一带一路”和民族地区新质生产力发展,为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持。
Copyright @ 2016 All Rights Reserved. 武汉纺织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