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作者:李子杨 发布:2022-11-11 点击量:
高等学校是人才培养的重要阵地,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示范高地。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高等学校必须胸怀“两个大局”、心系“两个大计”、落实“四个服务”,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重大政治任务,作为检验学校立德树人工作成效的重要标准,紧紧围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始终聚焦培养堪当民族复兴重任时代新人,与时俱进开创思想政治工作新局面。
强化思想理论武装,坚持用新时代党的理论创新成果培根铸魂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是党的民族工作实践的最新总结,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做好新时代民族工作的根本遵循。要引导学生深刻领悟这一思想的核心要义、精神实质、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深刻认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历史必然性、极端重要性和现实针对性。
要把推进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作为重要政治任务,注重一体统筹安排、分科全面覆盖,系统规划“如何进”、科学引导“怎么教”、循循善诱“如何学”,打造立体化融合、一体化贯通的教材体系,全面增强课程教材的铸魂育人功能。
要坚持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相统一,着眼“课前挖掘、课中融入、课后巩固”三阶段,把握“学习—实践—创新—提高—深化—拓展”等课堂育人要素和环节,瞄准学生学习的疑惑点、思想的共鸣点、情感的触发点,优化课堂教学模式,推进课堂教学创新,提升课堂教学实效。
要坚持知行合一,学以致用,引导学生树牢信仰灯塔、点亮信念之灯、坚定奋进之路,努力成为可堪大用、能担重任的栋梁之才。
紧扣伟大复兴主题,深化共同团结奋斗的思想共识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要深刻认识到当前我国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实现民族复兴的基础性战略性工程抓紧抓好。
要围绕传承弘扬伟大建党精神这一重要政治任务,引导学生深刻认识到中国共产党是维护和实现中华民族团结统一的核心力量,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大团结;引导学生牢固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历史观、民族观、文化观,增强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不负时代,不负韶华,不负党和人民的殷切期望。
要聚焦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一根本任务,牢牢抓住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这个核心点,构建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的教育体系和人才培养体系,以学校事业的高质量发展有效履行服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
要紧紧围绕“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总目标,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加强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任务,夯实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的思想基础。
注重贯穿融入,推动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
课程是学校教育的核心,是实现育人功能的主要渠道,是高校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关键载体。要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和关于教育、人才工作的重要论述,科学确定课程目标、课程结构、课程预期,以课程同构融合为内核,以一体化建设为引擎,着力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的大思政格局。
要统筹抓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建设,一体推进马克思主义学院、学科、专业、课程建设,探索形成思想政治理论课专题教学、在线课程、特色课堂、实践教学“四位一体”的立体化教学模式,有效发挥“关键课程”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要充分发挥思政课程引领作用,着力彰显融入式、嵌入式、渗入式课程协同育人综合效应,以促进专业知识教授与思想政治教育相融合为重点,科学设计公共基础课程、学科专业课程、实践类课程的课程思政教学体系,推动课程教学与实践教学实现价值引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相统一。
要深入推进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建设,以点带面、点面结合,逐步形成全面覆盖、类型丰富、层次递进、相互支撑的课程思政体系,实现全课程育人的建设目标。
促进联通贯通融通,构建贯穿主线的“三全育人”体系
“三全育人”(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有效路径。高校要以实施时代新人培育工程等为着力点,以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为核心点,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着眼点,以深化“三全育人”体系建设为切入点,创新促进各方育人主体、各个育人环节、各种育人资源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深度融合、有机衔接、良性互动,推动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守正创新、提质增效。
要实现校内校外融合联通。坚持“家校社教育一体化”的教育理念,打通家庭、学校、社会教育,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形成全员参与、全程贯穿、全域覆盖的工作格局。
要实现各族师生同向贯通。按照“四个相统一”实践要求,加强教师思想政治工作,使广大教师切实肩负起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神圣使命。靶向聚焦时代新人的培养目标,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更加注重价值观的引导、学习能力的提高和思维方式的训练,引导学生正确把握共同性和差异性的关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各民族意识的关系、中华文化和各民族文化的关系、物质和精神的关系,不断增强“五个认同”。
要实现课内课外深度融通。聚焦“真学、真懂、真信、真用”这一目标要求,坚持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结合、“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相贯通,实现思想政治工作既有意义又有意思,不断增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感染力和吸引力。
(杨胜才,中南民族大学副校长,国家民委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基地主任;余凤,中南民族大学助理研究员)
Copyright @ 2016 All Rights Reserved. 武汉纺织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