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作者:韦星鸿 发布:2021-09-14 点击量: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指出,增进共同性、尊重和包容差异性是民族工作的重要原则。只有顺应时代变化,按照增进共同性的方向改进民族工作,做到共同性和差异性辩证统一、民族因素和区域因素的有机结合,才能把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做好做细做扎实。
教育引导是按照增进共同性的方向改进民族工作、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基础性工作。在实践中,要通过共同的历史叙事树立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通过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凝聚人心、增进认同,让互联网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最大增量。
坚持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一个民族的历史是一个民族安身立命的基础。历史观正确与否,关系人心聚散、国家兴亡、民族盛衰。历史叙事是认识和理解历史的方法途径,要用共同的历史叙事,讲清楚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历史,就是各民族共同缔造、发展、巩固统一的伟大祖国的历史。在历史叙事和历史教育中强调这种共同性,有助于人们坚持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增强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要深入开展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教育,挖掘、整理、宣传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事实,引导各族群众深刻认识到中华民族是一个命运共同体,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各民族只有把自己的命运同中华民族的命运紧紧连接在一起,才有前途,才有希望。
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核心价值观,承载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精神追求,体现着一个社会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如果没有共同的核心价值观,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就会魂无定所、行无依归。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要在各族群众中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牢固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历史观、民族观、文化观、宗教观,使各民族人心归聚、精神相依,形成人心凝聚、团结奋进的强大精神纽带。要把学校教育作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阵地,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贯穿学校教育全过程,引导青少年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把爱我中华的种子埋在每个孩子的心灵深处。同时,要在各族干部群众中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成为全社会的群体意识和共同行动。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推动各民族文化的传承保护和创新交融,突出各民族共有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和形象,增强各族群众对中华文化的认同。
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语言文字是载体、是桥梁,发挥着凝聚人心、增进认同的重要作用。我国是有着悠久历史的统一多民族国家,语言文字种类繁多。数千年来,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发展,很大程度上正是得益于各民族能够以通用语言文字进行不断深化的交往交流交融。全面加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教学,有利于各民族学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促进个人成长成才,有利于人民群众在更广阔领域就业创业,更好地融入现代社会。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推广普及,极大地促进了国家经济建设和教育、科技、文化等社会事业发展,为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提高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截至2020年,普通话在全国范围内普及率已经达到80.72%,识字人口使用规范汉字的比例超过95%,为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发挥了积极作用。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要在尊重和保障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学习和使用的同时,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共同谱写时代新篇章。
使互联网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最大增量。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为10.11亿,互联网普及率达71.6%,形成了全球最为庞大、生机勃勃的数字社会。移动互联网已经成为信息传播主渠道,网络空间既是人们生产生活的新空间,也是凝聚共识的新空间。要画好网上同心圆,牢牢把握舆论主动权和主导权,让互联网成为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最大增量。要打造干净清朗的网络空间,政府、企业、学校、社会、个体都要肩负起责任。要充分利用网络信息技术,发挥新兴媒介育人优势,积极拓展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网络空间。推进“互联网+民族团结”行动,把互联网空间建设成促进民族团结进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平台。要不断提高对互联网规律的把握能力、对网络舆论的引导能力、对信息化发展的驾驭能力、对网络安全的保障能力,牢牢守住意识形态阵地。
(作者单位:贵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Copyright @ 2016 All Rights Reserved. 武汉纺织大学